close

undefined

 

  這本書是我好幾年前看的,書名「誰說人是理性的」還真是為我的衝動性購物設下一個很好的註解,以前我偶爾會在買東西前謹慎思考,列出一些必要清單,誰知道一進了書店,看到喜歡的文具見價錢合意就忍不住又買了!記得之前《阿兜仔不教美語》youtube中提過台灣文具店的魅力,產品花樣百出,讓人目不暇給,好買到不行,看得我真是心有戚戚焉。

  這本書講述的是行為經濟學與心理之間的關係,作者做了蠻多問卷設計實驗去印證他的論述,在陳述結果方面嚴謹卻又不失風趣,算是好讀的書。


  為什麼我們那麼愛比較?


  開章就提出這觀點,有其標準,我們才能判斷其價值。如果沒有標準可供比較,也許大多數人的根本不曉得自己要的是什麼。作者在這裡用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作說明:


  訂閱經濟學人雜誌
  1. 網路版 $59
  2. 雜誌版 $125
  3. 網路版+雜誌版 $125
  這時候如果要訂閱,你會選擇哪個選項呢?


  大多數人會選擇3,但有沒有想過也許網路版的很少會用到呢?或是紙本的雜誌因為公務繁忙不便看,而考量自己的需求,其實是網路版的比較合宜?
  多數人在消費當下那一兩秒鐘,可能比較沒時間想那麼多,就會選擇第三項,看起來最為划算的一樣。
  但如果定價是有高中低,多數人會選擇中間的。畢竟便宜或太貴不見得是好貨,但次之的應該比較沒問題。

 


  關於所有權,為何我們會敝帚自珍?

  我們對於已持有的物品會捨不得放下,即便有機會出售,也容易高估其價值。對於某件事情下越多的功夫,你對它感受到的擁有權越強烈。這讓我想到有時候要買一件東西,比如說是櫃子好了,會貨比三家,比到後來就會覺得非買不可。或者是以前我喜歡買吊飾時,會採用延遲購買的策略,但一經過書店時還是會忍不住一直去看,看到後來還是會忍不住下手買。書中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在尚未擁有這樣東西前,會去想擁有它之後的樣子。

  而這個所有權,不僅限於物質,也有可能指你投入的某件事情或是工作上,你待得越久,或是猶豫的越久,便會越捨不得放下,因為我們害怕失去大過於之後可能要擁有的。

  想一想,你是否曾因為這樣而駐足了自己該前進的步伐呢?
  
  另外,第八章也提到很有趣的一點:

  為何選擇太多會令我們偏離目標?

  記得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吧?項羽如此做就是希望眾兵士們只要集中往前衝就好,如果當時有兩個選擇進或退,也許就會在其中猶豫許久。
  而今我們並不是機會太少,而是選擇太多,很多時候為了保有當初的選擇,在細節處不斷地比較,卻從不去確認選擇是否有其價值,這樣便會迷失在細節處,忘了真正的目標或方向。
  這本書對於消費經濟的詮釋很徹底,他設計的實驗也頗有趣,裏頭的論調偶爾也可以拿來針對自己的消費模式或是對於市場如何定價稍稍思考一下。不過,即使我看完了本書仍是沒有抑制衝動消費,只有稍微減緩。


  想知道如何更加簡化自己的選擇嗎?
  或是要如何才能滅去衝動消費的慾望呢?


  敬請關注下回的【書語漫談】~我們下次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壹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